如何给中产阶级定义对于专家来说一直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传统意义上的年薪XX万以上的方法根本不管用,因为北上广深畸形的房价,导致很多家庭的资产负债率高达%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在北上广工作生活的白领,哪怕月薪万,依然面临被车贷房贷奶粉掏空的地步。
《月入五万的西二旗人教你如何活得像月薪五千》这篇文章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这个IBM、Oracle、百度、滴滴聚集地的地方,同样是月入五万,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来到了人头攒动的城中村。
拥挤的地铁、大裤衩加拖鞋,以及混合廉价香水的脚臭味,即便是名片上烫着金光闪闪的总监title,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一副乡镇企业家正在出差的模样你告诉我,这和中产阶级有半毛钱关系?
所以,当收入已经无法成为辨别阶级的有力武器时,我们只能从品味、兴趣以及爱好上来辨别中产阶级们和普通大众之间区别。
正如有钱人都爱去观澜湖打高尔夫一样,中产阶级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爱好不一定很贵,但一定能体现出你的审美,品位,甚至是教育背景,同时又不能太小众,避免和那些穷困潦倒的民谣粉和摇滚粉产生交集,把自己的档次一下子拉到满地烟头的live house水准。
我们总结了中产阶级的几个特征,试图利用数据去还原中产阶级的一些特征,当然不能概括完全,但是很具有代表性。
朋友圈的中产阶级平均每个月焦虑一次,每次焦虑成就一篇自媒体的W+。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听过这句话,从《北京,有万人假装在生活》到《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似乎每一位中产阶级都焦虑过。
最近一次焦虑刷屏应该是kr那篇《人到中年,职场半坡》,这篇深度特稿扛起了月份深夜刷屏的大旗,不少人都转发了这篇文章并表达对于自己即将步入中年以及即将成为职场淘汰者的忧虑。
事后,我的一位朋友在朋友圈里点评:里面说三个人投了两千万当学费,七万的学区房说买就买,已经是顺风中的顺风了,然而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年薪不会超过万,甚至万就是顶点了。
焦虑,是中产阶级的通病,倒不是因为步入中年的缘故,而是当你的消费开始升级后,你对物质生活已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未来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焦虑。
比如,以前是鸡腿盖浇饭加两个蛋,现在天天沉浸在各种轻食里不能自拔,吃着微苦的紫甘蓝和豆苗觉得是人间美味,喝水要喝巴黎水,吃米要吃石板大米,等你习惯了这一切后,如果有一天上帝告诉你,对不起,请你回到当初刚来北京时一穷二白的状态,你会答应吗?
即便是一路顺风,依然会焦虑,当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可以流利的说英语,当你看到比你晚入职的小张已经当上了副总,当你的薪水全部上缴给了房贷,你,不会焦虑吗?
所以焦虑是常态,一名合格的中产,至少应该一个月转发一次感情事业生活的焦虑文,证明自己对于目前衣食无忧的生活和工作依然不满,向往田园,一边转发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一边深夜晒加班满足图,很好,这很中产。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到国庆节这种长假,你的朋友圈就变成了全球摄影展,从美国一号公路到欧洲森林,甚至是南美的热带雨林和非洲的大草原,应有尽有,无所不包,相比而言,去泰国和济州岛旅游,成了中产阶级减压的好办法,事实上旅游行业也在经历一波新的消费升级。
根据百度商业研究旅游行业的大数据研究显示,现在北京旅游景区的排名已经变成这样了:除了故宫颐和园之外,奥林匹克公园的检索量已经位居北京旅游景点检索排行的第四位。
至于为什么不是传统的故宫长城天安门,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比起圆明园、天坛这些地方,奥体公园是一个运动属性更强的景点,对于中产来说,这是一个可以通过运动减压的地方。
不管你是否真的热爱跑步,作为一名合格的中产,你至少应该参加一次马拉松,而且要发朋友圈,背景最好是比赛现场,如果没有肚腩,可以考虑放一张你和朋友的合影。
篮球,足球太大众,皮划艇,翼装飞行又过于危险,滑雪是个好项目,可惜难度较大,对于南方的朋友来说更是不便,因此,一个健康,简单,又有一定门槛的运动,成了中产阶级追捧的运动方式,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年马拉松赛事在国内保持井喷态势,数量上较去年的场增加了近.倍,参赛人次近万,较上一年增加万。
以北京马拉松为例,根据百度商业研究此前发布的《全民健身运动意图大数据报告》的数据显示,年,检索北京马拉松赛事相关信息的网民中,有%的需求需求来自北京本地网民,其余%的检索需求来自北京以外地区的网民。
然而你以为马拉松是你想报就能跑的吗?错了,我们以历史最为悠久的北京马拉松为例(截止到目前已经举办了届),中签率低的可怕,A类选手中签率约%、B类选手中签率约%。
换句话说,如果你之前没有跑过马拉松也没拿过奖,那么你能跑上马拉松的记录,大概只有%。
所以,当你看到朋友圈里那些晒马拉松的好友时,请不要流露出你怎么现在才开始跑的表情,也许他们已经抽签抽了很久了。
酒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了博大精深的一门文化,喝酒当然也要有讲究,茅台是土豪暴发户的最爱,黄酒是南方遗老遗少喝的,红酒普及了很多年,而啤酒又过于泛滥对于精致的中产阶级来说,怎么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品味和审美呢?
精酿诞生了,而且是最近几年才火的,各种精酿店遍布,变成了中产阶级热衷消费的场所,有一些互联网品牌也加入了,比如熊猫精酿,给这个来自国外的品类带来了一股互联网思维。
什么是精酿啤酒?现在也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比如比工业啤酒好喝,但什么是好喝呢?又或者是年产量最多不多于万桶。(给大家个直观感受,燕京的产量是这个是十几倍)。但是不是产量低的啤酒都叫精酿?
但有些习惯是可以捕捉到的,比如精酿讲究慢,不能灌,要一杯杯品,最好能说出他和其他酒用料的区别,比如玉米大米等各种辅料。
每到周五,约上几个好友,去一家精酿酒吧喝上几杯,成为中场阶级的新时尚,你即可以远离人头攒动的三里屯酒吧一条街,又能避开后海酒吧街的喧闹,更不用担心有酒托和酒保在路边拉扯推销,面斥不雅,完美符合了中产阶级对于喝酒这件事的预期。
如果你还嫌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一直列举下去,但是,如果你已经具备了上述几个特征的话,我觉得已经没有人可以质疑你中产的身份了。毕竟,月入五万的程序员,也是在早上点踏入人潮拥挤号线,心甘情愿的被挤成沙丁鱼罐头,在从西二旗到上地的闷热拥挤的分钟路程里,月入万还是月入千,又有什么区别呢?